一場移動支付主導的智慧生活潮流正在由中國向全球蔓延。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新經濟業態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金融創新的發展,智慧生活成為其中鮮明的亮色。畢馬威發布的《全球消費與融合調查報告》顯示,66%的全球受訪者表示愿意使用移動錢包業務,而中國的比例則高達84%。
近日,關于移動支付帶來的“無現金”生活是否值得提倡引發了各界的討論。中國的移動支付發展如何?是該大力提倡還是冷靜對待?本文試圖從移動支付的根源和必然性進行探討。
中國掀起移動支付旋風
中國領先世界的移動支付格局無可爭議。有意思的是,推廣非現金交易和電子支付,“第一個吃螃蟹”的社會,其實來自西方。
丹麥被媒體稱為“全球首個無現金支付國家”。自今年1月起,丹麥中央銀行已經關閉其在丹麥境內所有的印鈔部門,今后不再印刷和制作包括紙幣和硬幣在內的丹麥克朗現金。此前丹麥政府宣布,從2016年開始,多數商業店面都可以取消收銀機,只接受電子貨幣。歐洲其他地區的電子貨幣進程也在加快,例如瑞士、意大利等國都相繼出臺了對交易中使用現金的行為征稅的政策。
貨幣電子化的快速發展,與西方國家近年來陷入“負利率”社會有關。所謂負利率政策實際上就是對現金征稅:你在銀行存款,銀行不但不給你利息,反而還要倒扣存款管理費,存款數會越變越少。這就導致人們會寧可把現金攥在手上也不愿存在銀行里受損失。為了應對銀行的負利率政策,西方政府通過呼吁或者立法的形式來減少現金的使用,間接推動了非現金交易和電子支付的發展。
中國雖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但卻以全新的方式讓這場支付革命的火種得以燎原。以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已經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日常交易場景中,成為主要支付方式。社交性強、用戶基礎龐大、門檻低的小額支付使大眾很快便接受了這種新興的支付方式。
根據騰訊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截至2016年12月,騰訊移動支付月活躍賬戶及日均支付交易筆數均超過6億。2016年,支付寶實名用戶4.5億,多地人均支付逾10萬人幣。用戶可以使用移動支付來看病、購物、吃飯、旅游、交水電費等,移動支付已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隨著中國消費者的腳步,移動支付的生活方式也開始走向全球。目前,微信支付已登陸超過13個境外國家和地區,支持超過13個幣種直接結算。美元、港元、英鎊、歐元、日元等貨幣也都可以用支付寶結算。
移動支付帶來多元化選擇
2017年,支付寶在全球范圍內發起了首個“無現金周”,宣布超過1000萬商家參與。微信支付則發起了“88無現金日”活動,希望借此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倡導時尚、智慧的生活理念。如今,移動支付的生活方式已融入到每一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帶來了諸多改變。十年前,在中國不帶現金出門,寸步難行。而如今,高達84%的人表示出門不帶錢依然很淡定,手機已成為生活必需品。
不過關于“無現金”,也有一些爭議的聲音。移動支付的便捷,使部分商家選擇只接受刷卡支付或掃碼支付,拒絕現金支付,這種“拒絕現金”的現象,對老年人、信息閉塞的人,或者因其他各種原因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或智能手機使用不熟練的人來說,反倒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移動支付是科技發展帶來的新選擇,但也不能“本末倒置”。近期,在微信支付“無現金日”啟動之際也明確表示,發起“無現金日”不是為了“消滅”現金,而是為了推行環保、時尚、高效的生活理念,作為現金的補充,給大眾提供智慧的支付選擇。
可以看到,移動支付是一種生活狀態,是用戶自由輕松的選擇,是消費訴求,移動支付和各種支付手段,包括現金、刷卡是并行的,是其他領域的有益補充。目前,在一些交易場景中非現金支付的使用拼頻度在變高,實則是用戶習慣和商業個體的市場選擇。多元化的選擇,也正好體現了城市建設中“智慧”的一個方面。
以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移動支付,要做的就是讓生活更方便、讓支付更智慧,讓每一種支付方式在最適合他的生存空間施展拳腳,迎接智慧生活的到來。
移動支付需求源自中國經濟新動能
為什么移動支付值得提倡?
看上去,西方國家采取促進電子支付的政策,主要是實體經濟形勢所迫。但對中國來說,則恰恰相反,是實體經濟催生了巨大的移動支付需求。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不再保持兩位數,但仍然保持了中高速,并且是主要經濟體中最快之一。從經濟結構、新興工業的崛起以及新經濟業態的蓬勃發展看,中國經濟正在面臨轉型升級。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實體經濟從來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是當務之急。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現代服務業、金融業和新型制造業的產生,催生了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大幅帶動了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等方式的增長。同時,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新技術,基于傳統行業的業務邏輯,也能更好更高效地提升整個行業的效率。
比如,微信支付的“智慧生活解決方案”,至今已覆蓋超過數百萬門店、30多個行業。以微信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將傳統行業原有商業模式“移植”到線上,幫助企業商戶沉淀客戶資源、控制運行成本、精準市場營銷、提升客戶服務體驗,從而推動傳統行業商業模式的升級換代。